金管會強化監理/克服三大因素 接軌國際
2018-12-23 23:18經濟日報 記者邱金蘭/台北報導
金管會研議推動國內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監理措施,三因素曾讓這項計畫一度陷入難產,金管會最後仍決定接軌國際。
知情官員指出,依金管會中程施政計畫,研議推動國內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監理措施,原本是規劃今年完成法規修正,但目前預計延到明年上半年才做相關法規預告。
據了解,這項措施推動一度陷入難產,使推動時程略受影響。
一度難產的因素,包括第一,美國今年通過陶德法案修正案,將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認定門檻,從原本的500億美元提高到2,500億美元,讓金管會決定重新檢視系統性重要銀行的篩選標準。
第二,國內公股金融機構家數仍多,若列入系統性重要銀行,財政部首當其衝,須面臨現金增資壓力。
第三,系統性重要銀行監理措施,是要讓「大到不能倒」的機構,不要再由政府挹注公共資金。但以過去國內基層金融機構出問題,政府都出手救的經驗來看,國外的理論在台灣是否適用?這樣的論調,多少也影響了這項新措施的推動。
知情官員說,在國際間,我國官員常說台灣金融監理制度都跟國際接軌,但接著被問到台灣有幾家系統性重要銀行時,官員就常語塞,講不出來。
因此,金管會仍決定參考國際家作法,推動這項措施,以接軌國際金融監理潮流。
來源:經濟日報
發表評論
想參加討論嗎?自由投稿!